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與搜尋查詢「title:刑法第四十四條」相符的文章

刑法第二百十四條裁判彙編-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罪001102

刑法第214條規定: 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使公務員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足以生損害 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金。 說明: 按刑法第214條使公務員登載不實事項於公文書罪,須一經他人之聲明或申請,或經公務員就程序上為形式審查,認要件齊備,即有義務依其聲明或申請登載,且屬不實者,始足構成;若所為聲明或申請,公務員尚須為實質之審查,以判斷其真實與否,始得為一定之記載者,即非該罪所稱之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為本院一向所持之見解。所謂形式審查與實質審查之區辨,政府機關對人民提出之聲明、申請,或囿於權責職掌,或因不具備資訊上之優勢,致法令僅賦予經辦公務員就聲明或申請事項之範圍、提出之時間與程式等形式上要件,加以審查之權限,一旦具備形式要件,即應依人民所請意旨登載,而無從就事項實質上之真偽、是否具備合目的性等予以判斷、確認者,係屬形式上審查;若尚須進行實質之調查,並據以就事項之真偽、當否,予以裁量、判斷後始為登載者,則屬實質審查。依土地法第79條第2款、土地登記規則第155條第1項規定,土地所有權狀因滅失而申請補給者,應由登記名義人敘明其滅失之原因,檢附切結書或其他有關證明文件,經登記機關公告三十日,並通知登記名義人,俟公告期滿無人提出異議後,即登記補給之。故申請補發土地所有權狀事件,經地政機關依法審查,認申請人與登記名義人相符,且已敘明滅失原因及檢附切結書或其他相關證明文件,並踐行法定公告程序期滿無人異議者,地政機關承辦公務員依法即應將滅失之不實事項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土地登記簿或其他公文書上,並據以補給(補發)新土地所有權狀,顯未就所有權狀滅失一事之真偽,進行任何調查或裁量、判斷,是對此項補發之申請,承辦公務員固非一經申請即予登載,而仍須為上開各項審查,然尚僅止於形式審查,從而,申請之內容若有不實,自足構成刑法第214條之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罪。 (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2522號判決) 按刑法第214條「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罪」之規定,其構成要件需行為人經由聲明或申請,使公務員基於形式審查程序,確認聲明或申請事項符合相關程序要件後,依法負有依該聲明或申請登載於公文書上的義務,若所登載內容為不實,即構成本罪。 反之,若該聲明或申請需公務員進行實質審查,判斷其真實性與否,始得為登載,則不構成本罪。此一區別形式審查與實質審查之見解為最高法院一貫所持,亦...

刑法第四十九條裁判彙編-累犯適用之除外000504

刑法第49條規定: 累犯之規定,於前所犯罪在外國法院受裁判者,不適用之。 說明: 累犯成立的要件: 根據刑法第47條的規定,累犯的成立需要滿足兩個階段性的要件: 第一階段要件:前案為「受徒刑之執行完畢,或一部之執行而赦免」。 第二階段要件:在五年內故意再犯有期徒刑以上之罪。 這兩個要件必須同時存在,且在法律效果的評估中需分別依各階段事實發生時的法規範進行判斷。 修正前後對累犯的適用問題: 在修正前的刑法第49條規定中,累犯的適用不包括前所犯罪依軍法或在外國法院受裁判者。這意味著,在軍法或外國法院的判決下,累犯的適用被排除。修正後,刑法第49條刪除了“依軍法受裁判者不適用累犯”的條款,保留了“在外國法院受裁判者不適用”的部分。因此,修正後若再犯罪時,依軍法受判刑的案件仍可能適用累犯的規定。 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 基於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則,刑法第49條的修正不得溯及適用於修正前已經發生的犯罪和判決。如果前案依軍法受裁判並在法律修正前已經確定,則該前案不適用累犯的規定。因此,修正後的累犯規定不得回溯適用於修正前的軍法裁判案件。 在外國法院受裁判的累犯適用排除: 刑法第49條明確規定,即使在修正後,前所犯罪若在外國法院受裁判,累犯規定仍不適用。這是由於各國法律體系的差異,為了保障公平性,臺灣法律並不將外國法院的判決納入累犯適用的範圍。這條款確保了前案在外國受判決的當事人,不會因為累犯規定而受到加重刑罰。 累犯的第一階段要件與第二階段要件的分段評估: 對於累犯的成立,刑法第47條的累犯規定要求兩階段的要件都必須符合。尤其是第一階段要件結束時(即前案的執行完畢或赦免時)的法律效果是決定後續是否構成累犯的重要因素。在刑法第49條修正前已經確定的法律地位不得因為修正後的法律而被重新評估或改變。 刑法第49條明確排除了前所犯罪在外國法院受裁判時適用累犯規定。對於修正前依軍法受裁判的案件,在累犯問題上,應依據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則,適用修正前的規定,確保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不因法律修正而受到影響。 刑法第47條第1項規定:「受徒刑之執行完畢,或一部之執行而赦免後,五年以內故意再犯有期徒刑以上之罪者,為累犯,加重本刑至二分之一。」是關於累犯之成立,必須滿足前案為「受徒刑之執行完畢,或一部之執行而赦免後」(下稱第一階段要件)以及後案係於「5年以內故意再犯有期徒刑以上之罪」(下稱第二階段要件),二...

刑法第七十四條裁判彙編-緩刑要件000657

刑法第74條規定: 受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宣告,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認以暫不執行為適當者,得宣告二年以上五年以下之緩刑,其期間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 一、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二、前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五年以內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緩刑宣告,得斟酌情形,命犯罪行為人為下列各款事項: 一、向被害人道歉。 二、立悔過書。 三、向被害人支付相當數額之財產或非財產上之損害賠償。 四、向公庫支付一定之金額。 五、向指定之政府機關、政府機構、行政法人、社區或其他符合公益目的之機構或團體,提供四十小時以上二百四十小時以下之義務勞務。 六、完成戒癮治療、精神治療、心理輔導或其他適當之處遇措施。 七、保護被害人安全之必要命令。 八、預防再犯所為之必要命令。 前項情形,應附記於判決書內。 第二項第三款、第四款得為民事強制執行名義。 緩刑之效力不及於從刑、保安處分及沒收之宣告。 說明: 緩刑制度的基本理念,係就在一定條件下,認法院所宣告之刑以暫不執行為適當,而以非機構性的考驗觀察,為替代性處分,以符合刑罰再社會化的功能,為法院刑罰權之運用;除應具備刑法第74條第1項所定之條件外,並須有以暫不執行刑罰為適當之情形,始足當之。所謂「以暫不執行為適當」,其具體標準為何?法律並無明文,法院為裁量時,須綜合「刑罰目的」、「一般預防功能」與「再社會化作用」乃至於保安處分功能等因素而為判斷。故緩刑之裁量以被告有無再犯之虞,及能否由於緩刑的宣告而策其自新等一切情形,加以審酌,與犯罪情節是否可原諒,法益侵害是否重大,或被告患病與否,並無關係;事實審法院本有裁量之職權,倘已審酌一切情狀而未宣告緩刑,既不違背法令,自不得執為第三審上訴之合法理由。 (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4236號刑事判決) 緩刑制度的核心理念是促進刑罰再社會化,以非機構性考驗觀察取代刑罰執行,實現刑罰目的。依刑法第74條規定,緩刑的適用需符合法定條件,並以「以暫不執行為適當」為前提。然法律未明確規範「適當性」的標準,法院應綜合刑罰目的、一般預防功能、再社會化作用及保安處分等因素進行裁量。 緩刑的判斷應聚焦於被告有無再犯之虞及是否可藉緩刑促進自新,而非取決於犯罪情節是否可原諒或法益侵害程度。事實審法院在審酌各項情狀後若決定不宣告緩刑,且並未違法,即不得作為第三審...

刑法第七十四條裁判彙編-緩刑要件000660

刑法第74條規定: 受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宣告,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認以暫不執行為適當者,得宣告二年以上五年以下之緩刑,其期間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 一、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二、前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五年以內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緩刑宣告,得斟酌情形,命犯罪行為人為下列各款事項: 一、向被害人道歉。 二、立悔過書。 三、向被害人支付相當數額之財產或非財產上之損害賠償。 四、向公庫支付一定之金額。 五、向指定之政府機關、政府機構、行政法人、社區或其他符合公益目的之機構或團體,提供四十小時以上二百四十小時以下之義務勞務。 六、完成戒癮治療、精神治療、心理輔導或其他適當之處遇措施。 七、保護被害人安全之必要命令。 八、預防再犯所為之必要命令。 前項情形,應附記於判決書內。 第二項第三款、第四款得為民事強制執行名義。 緩刑之效力不及於從刑、保安處分及沒收之宣告。 說明: 「爰審酌被告並無前科,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附卷可憑,素行尚可,然其不思循正途工作營生,反而提供賭博場所並聚集他人從事賭博財物行為,助長社會僥倖之心理,危害社會善良風氣,所為實非可取,惟念其犯後坦承犯行,態度良好,犯罪所得每月約數千餘元,尚屬非鉅,犯行實施期間非長,危害社會風俗程度尚非嚴重,兼衡其患有紅斑性狼瘡,有全民健康保險重大傷病資料更改或補發通知書1張附卷可參,暨其自述無業,配偶罹癌中風,尚有3名子女嗷嗷待哺,經濟困窘之生活狀況、品行、智識程度、犯罪動機、目的、手段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並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末查,被告未曾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其因一時失慮,而罹刑典,犯後已坦承犯行,深表悔意,應認被告經此偵查程序及刑之宣告後,當知所警惕,本院因認前開對其所宣告之刑以暫不執行為適當,爰依刑法第74條第1項第1款之規定,宣告緩刑2年,另考量被告不思循正途工作營生,反而提供賭博場所並聚集他人從事賭博財物行為,顯見其法治觀念有所偏差,為促使其日後得以知曉尊重法治觀念,本院認除前開緩刑宣告外,尚有賦予被告一定負擔之必要,遂併諭知被告於緩刑期內付保護管束,及命被告為如主文所示之義務勞務,以勵自新兼收警惕之效。」 (臺北地方法院101年度簡字第2867號刑事簡易判決) 被告因提...

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條裁判彙編-收受藏被誘人或使之隱避001214

刑法第243條規定: 意圖營利、或意圖使第二百四十條或第二百四十一條之被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性交,而收受、藏匿被誘人或使之隱避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金。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說明: 所謂「略誘」之犯行,係行為人對被誘人施用強暴、脅迫或詐術等不法方法,使被誘人置於行為人實力支配之下,為成立要件。又修正前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條之「收受被誘人」罪,係為和誘或略誘行為完成後之另一獨立犯行,如行為人於和誘或略誘行為時,有所參與實施和誘或略誘之行為,即應視其犯意及參與之情形,成立和誘罪或略誘罪之共同正犯或幫助犯,不能僅論以收受被誘人罪。 (最高法院92年度台上字第5102號刑事判決) 所謂「略誘」之犯行,係指行為人以強暴、脅迫或詐術等不法方法,迫使被誘人置於其實力支配之下,從而達成特定目的的行為。略誘行為的成立,必須具備這些核心要件,亦即行為人需實際施行不法方法並使被誘人無法自由行動或抗拒,以達到支配或控制的效果。根據我國刑法的規範,略誘行為不僅在實施時構成犯罪,其與之相關的其他行為亦可能單獨成立犯罪構成要件。例如,刑法修正前第二百四十三條規定的「收受被誘人」罪,乃專指行為人在略誘行為完成後,另行實施的獨立犯行。這項罪名的設立,意在針對那些在略誘行為已經完成的情況下,接收被誘人並進一步處置的行為人,以確保相關行為受到法律規範與懲治。 然而,必須注意的是,若行為人在和誘或略誘行為發生時即已參與其中,則其參與行為須依其具體情節與犯意進行法律評價,並可能構成和誘罪或略誘罪的共同正犯或幫助犯。例如,若行為人透過積極協助方式參與略誘行為,例如提供工具、計劃或實施具體行動,其行為應認定為略誘罪的共同正犯。反之,若行為人僅以輔助性方式參與,未直接介入犯罪的核心行為,則可能僅成立幫助犯。這樣的法律界定,旨在依據行為人的具體行為參與程度及主觀犯意,合理劃分其刑事責任範圍。 至於刑法修正前之「收受被誘人」罪,其主要針對行為人接收被誘人後所實施的相關犯罪行為進行處罰。在實務判決中,對於略誘罪與收受被誘人罪的界限有明確區分,並強調二者之間的法律關係。例如,若行為人本身即參與略誘行為,則不能單純以「收受被誘人罪」論處,而應根據其具體行為與犯罪意圖,認定為略誘罪的共同正犯或幫助犯。這樣的判斷標準,不僅保障了刑事責任的公平性,也避免因重複評價行為人之行為而產生法律適用上的矛盾。 以...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裁判彙編-強制猥褻罪001161

刑法第224條規定: 對於男女以強暴、脅迫、恐嚇、催眠術或其他違反其意願之方法,而為猥褻之行為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說明: 刑法妨害性自主罪章規定之猥褻行為,係指性交以外,依社會一般通念,咸認足以誘起、滿足、發洩人之性慾之一切行為而言。而猥褻行為之具體內涵,並未有立法定義,通常隨著時代變遷、社會發展及民情、風俗演進而有所差異,甚至受行為人與被害人之年齡、平日互動及親誼關係而影響,具有浮動性,係屬不確定之法律概念。關於行為人有無猥褻之主觀犯意及具體行為,必須由事實審法院審酌事發當時社會通念,尤應考量民情、風俗,就個案客觀行為之時間、地點、態樣,並參酌行為人與被害人之年齡、親誼關係及平日互動情形,綜合審酌、認定。 (最高法院107年台上字第4497號刑事判決) 縱未達違反被害人意願程度,亦難謂對被害人之性意思自由無所妨害 按妨害性自主罪之成立,須以妨害他人關於性意思之自由為前提,故刑法妨害性自主罪章,對妨害性自主犯罪之處罰,依被害人性意思自由受妨害程度之不同,異其處罰之輕重。從而以違反被害人意願之方法而妨害被害人之意思自由者,依個案具體情形,分別依刑法第221條、第222條之違反意願性交罪或同法第224條、第224條之1之違反意願猥褻罪處罰;至於利用被害人已陷於不知或不能抗拒而欠缺抵抗能力之既有無助狀態者,縱未達違反被害人意願程度,亦難謂對被害人之性意思自由無所妨害,故刑法第225條仍予處罰。以上二者,乃以是否已達違反被害人之意願為區分。 (最高法院104年台上字第200號刑事判決) 次按刑法所處罰之強制猥褻罪,係指性交以外,基於滿足性慾之主觀犯意,以違反被害人意願之方法所為,揆其外觀,依一般社會通念,咸認足以誘起、滿足、發洩人之性慾,而使被害人感到嫌惡或恐懼之一切行為而言;性騷擾防治法第25條第1項所處罰之性騷擾罪,則指性侵害犯罪以外,基於同法第2條第1、2款所列之性騷擾意圖,以乘被害人不及抗拒之違反意願方法,對其為與性或性別有關之親吻、擁抱或觸摸臀部、胸部或其他身體隱私處之行為。前者乃行為人為滿足自我之性慾,而以其他性主體為洩慾之工具;後者則意在騷擾觸摸之對象,不以性慾之滿足為必要。又該二罪雖均出於違反被害人意願之方法,但前者非僅短暫之干擾,而須已影響被害人性意思形成與決定之自由;後者則係於被害人不及抗拒之際,出其不意乘隙為短暫之觸摸,各異其旨,不容混淆...

刑法第四十條裁判彙編-沒收之宣告000455

刑法第40條規定: 沒收,除有特別規定者外,於裁判時併宣告之。 違禁物或專科沒收之物得單獨宣告沒收。 第三十八條第二項、第三項之物、第三十八條之一第一項、第二項之犯罪所得,因事實上或法律上原因未能追訴犯罪行為人之犯罪或判決有罪者,得單獨宣告沒收。 說明: 刑法第40條的裁判彙編重點解釋了沒收的宣告時機、程式要求以及共同正犯犯罪所得的沒收問題。 法院討論了共同正犯犯罪所得的沒收與追徵問題,特別是當共同正犯對犯罪所得的分配不明確時如何處理。 共同正犯犯罪所得的分配與沒收: 本案中,陳秉善作為犯罪集團的主導者之一,涉及多個成員的犯罪活動。法院指出,在共同正犯中,若各成員對犯罪所得的分配明確,應依各人實際所得宣告沒收;如果分配不明確,但各成員有共同處分權,則可以依據法理,按人數平均計算並宣告沒收。在此案件中,陳秉善與其他成員共同支配犯罪所得(詐得贓款),因此法院根據現有證據認定其應承擔相應份額,沒收其分得的犯罪所得。法院認為,陳秉善雖將提領的贓款轉交給他人,但在交付之前已從中扣取其應得的報酬,因此其對這部分財產具有實際的支配權。 對犯罪所得的平均分配與沒收: 由於共同正犯之間的犯罪所得分配未明確,法院通過平均分配的方法來計算各個成員的犯罪所得。這種處理方式依據民法第271條及相關法理,確保所有成員都對犯罪所得承擔責任,即使分配尚未完成,法院仍可以宣告沒收相應的金額。法院進一步指出,犯罪集團的內部所得分配情況,尤其是主導者的分配方式,往往不易為外部成員所知,且陳秉善的部門已從犯罪所得中扣除了其報酬,因此,原判決中不需要再傳喚其他成員進行無益的調查。 程式和證據的充分性: 被告陳秉善上訴稱原審判決在沒收犯罪所得部分證據不足,程式不完善。然而,法院認為原審法院已充分調查並剖析了案件事實,認定車手部門成員在提領贓款後直接扣除報酬的事實,且沒有證據表明陳秉善不再對犯罪所得擁有處分權。法院最終駁回了上訴,認為上訴理由無效。 沒收的宣告與程式保障: 刑法第40條要求沒收與判決同時宣告,這確保了犯罪所得在判決時得到及時處理,並防止犯罪所得繼續留在行為人手中。同時,刑法明確規定即便行為人未被判決有罪,法院仍可單獨宣告沒收。這一機制有效避免了犯罪所得在法律程式延誤或證據不足時繼續存在於犯罪人或相關人手中。 共同正犯犯罪所得的分配與沒收: 共同正犯中,犯罪所得的分配可能存在不明確的情況。在這種情...

刑法第一百四十七條裁判彙編-妨害投票秩序罪000796

刑法第147條規定: 妨害或擾亂投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金。 說明: 被告等人選舉新北市議會正、副議長乃議會內部自治事項,應非刑法上公務員:依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342號解釋以及法院判決意旨可知,基於權力分立原則,憲法保障議會自律,行政、司法或其他國家機關均應予以尊重,而議事程序之踐行乃議會內部事項,應由議會依其自律原則處理,換言之,上開司法實務見解已指明凡與議事程序有關事項,議會有自行管理與處理之權,此乃議會自律之核心範圍,故議會議員於議會內處理內部議事程序時,縱其行為與傳統刑法犯罪構成要件客觀上相類似,仍不可逕以刑法上之公務員犯罪相繩。地方制度法第44條雖明文規定地方議會之正、副議長選舉應以無記名方式投票進行,然有關議事程序之進行乃議會自律之核心,而正、副議長之選舉係為順利將來議事指揮及代表議會,自屬議會內部事項,且地方制度法第35條所規定之議員法定職務權限中並無選舉議會正、副議長之內部行為,因此選舉正、副議長並非議員之法定職務,故個別議員參與正、副議長選舉係在議會自律之保障範圍內,此時身分應與刑法上公務員有所不同,縱於選舉時有所爭執,亦應由議會自律機制加以懲戒或由議員自負政治責任,如仍將議員認定為刑法上公務員,並論以刑法第132條第1項之罪,即屬侵害議會自律之核心領域,有違權力分立原則。地方議會正、副議長選舉之圈選投票內容並非國防以外之秘密:無記名投票係在保護弱勢投票權人之投票意向,使其得在自由意志下投票予屬意之候選人,而非在保護選票上圈選投票內容之秘密,故不得以無記名投票之方式推論選票及其內容係屬應秘密之文書,如認投票內容具有秘密性,則應不論投票前後、亮票與否,投票權人均不得洩漏其投票意向,然依現行法令及實務,對於議員對外發表投票意向並無任何處罰,亦不認為構成犯罪,因此自不得以無記名投票之方式即推認圈選之投票內容屬於國防以外之秘密。又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第91條及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下稱選罷法)第105條之所以處罰亮票,係鑑於總統、副總統及公職人員選舉,攸關人民參政權之行使,為確保相對弱勢人民之投票隱私與投票自主性,乃創設上開規定,藉以達到保護弱勢人民之目的,期使選舉公平性得以發揮。然人民所選出之議員代表人民在議會行使投票權,議員並非一般弱勢選民,倘渠等自願揭示選票內容,實無特別保護之必要,況民主政治即政黨政治,代議士於議會內行使...

刑法第七十四條裁判彙編-緩刑要件000648

刑法第74條規定: 受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宣告,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認以暫不執行為適當者,得宣告二年以上五年以下之緩刑,其期間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 一、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二、前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五年以內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緩刑宣告,得斟酌情形,命犯罪行為人為下列各款事項: 一、向被害人道歉。 二、立悔過書。 三、向被害人支付相當數額之財產或非財產上之損害賠償。 四、向公庫支付一定之金額。 五、向指定之政府機關、政府機構、行政法人、社區或其他符合公益目的之機構或團體,提供四十小時以上二百四十小時以下之義務勞務。 六、完成戒癮治療、精神治療、心理輔導或其他適當之處遇措施。 七、保護被害人安全之必要命令。 八、預防再犯所為之必要命令。 前項情形,應附記於判決書內。 第二項第三款、第四款得為民事強制執行名義。 緩刑之效力不及於從刑、保安處分及沒收之宣告。 說明: 經查:我國為實施聯合國西元2006年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The-Conventionon-the-Rights-of-PersonswithDisabilities),以維護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其平等參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之機會,促進其自立及發展之旨,特制定「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該法第2條規定,本公約所揭示保障身心障礙者人權之規定,具有國內法律之效力。又參照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第14條第2項:「締約國應確保,於任何過程中被剝奪自由之身心障礙者,在與其他人平等基礎上,有權獲得國際人權法規定之保障,並應享有符合本公約宗旨及原則之待遇,包括提供合理之對待」,及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委員會通過之該公約第14條準則第9點,針對身心障礙者之拘禁條件(Conditions-of-detention-of-persons-with-disabilities)進一步說明:締約方應確保拘禁機構符合無障礙(可及性)及提供合理調整,以符合人道的生活條件。換言之,締約國應採取適當措施,使被拘禁之身心障礙者在拘禁場所中能自立生活及充分參與生活各方面,在與其他人平等基礎上,無障礙地進出各公共區域、使用設施與服務,例如使用浴廁、庭院、圖書館、研讀室、工作場所,享有醫療、心理、社會與法律服務等。而我國監獄行刑法第6條第2項、第3項規定:「監獄對受刑人不...

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條裁判彙編-投票行賄罪000783

刑法第144條規定: 對於有投票權之人,行求、期約或交付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而約其不行使投票權或為一定之行使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二十一萬元以下罰金。 說明: 認定犯罪事實所憑之證據,雖不以直接證據為限,間接證據亦包括在內;然而無論直接或間接證據,其為訴訟上之證明,須於通常一般之人均不致有所懷疑,而得確信其為真實之程度者,始得據為有罪之認定,倘其證明尚未達到此一程度,而有合理性之懷疑存在時,事實審法院復已就其心證上理由予以闡述,敘明如何無從為有罪之確信,因而為不構成犯罪之論斷,尚不得任意指為違法。而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六條第二項規定,被告或共犯之自白,不得作為有罪判決之唯一證據,仍應調查其他必要之證據,以察其是否與事實相符。其立法意旨乃在防範被告或共犯之自白與真實不符,故對自白在證據上之價值加以限制,明定須藉補強證據以擔保其真實性。所稱共犯,應包括任意共犯及必要共犯(包含對向犯罪之共犯)在內。又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九十九條第一項之投票期約賄賂罪,乃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條之特別規定,相對應於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條第一項之有投票權之人期約賄賂罪,立法目的在於維護人民參政權中之投票權得以純正行使,就其犯罪結構之屬性,屬於必要共犯之對向犯類型。有投票權之人指證他人對其期約賄賂而約其投票權為一定之行使,因自首或自白期約賄賂,依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一百十一條第一項規定,得邀免除其刑或減輕其刑之寬典,甚或得由檢察官為職權不起訴或緩起訴處分;又選舉競爭激烈,不乏從事不正競選之情形,有關指證他人投票期約賄賂之證言,本質上存在較大之虛偽危險性,為擔保其陳述內容之真實性,尤應認有補強證據之必要性,藉以限制其證據價值。李珍於其被訴投票權人期約賄賂案之審判中,確經原審更審前以其在偵查中自白為由,依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一百十一條第一項規定,減輕其刑在案,則原判決以其前揭自白期約賄選既得邀減輕其刑之寬典,所為證言在本質上存有較大之虛偽危險性,為擔保其陳述內容之真實,依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六條第二項規範之同一法理,認仍應有補強證據限制其證據價值之必要性,與卷證資料即無不合。上訴意旨空言指稱「李珍未曾因於警、偵訊自白,而獲法院酌以減輕其刑之寬宥」,故無須探究其證言是否有「較大之虛偽危險性」云云,據以指摘原判決前揭論斷違法,自非依卷證資料執為指摘之適法第三審上訴理由。而所謂補強證據,則指除該有投票權之...

刑法第七十四條裁判彙編-緩刑要件000634

刑法第74條規定: 受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宣告,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認以暫不執行為適當者,得宣告二年以上五年以下之緩刑,其期間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 一、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二、前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五年以內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緩刑宣告,得斟酌情形,命犯罪行為人為下列各款事項: 一、向被害人道歉。 二、立悔過書。 三、向被害人支付相當數額之財產或非財產上之損害賠償。 四、向公庫支付一定之金額。 五、向指定之政府機關、政府機構、行政法人、社區或其他符合公益目的之機構或團體,提供四十小時以上二百四十小時以下之義務勞務。 六、完成戒癮治療、精神治療、心理輔導或其他適當之處遇措施。 七、保護被害人安全之必要命令。 八、預防再犯所為之必要命令。 前項情形,應附記於判決書內。 第二項第三款、第四款得為民事強制執行名義。 緩刑之效力不及於從刑、保安處分及沒收之宣告。 說明: 刑法第74條規定了緩刑的適用條件,並對法院在判決時應考量的因素進行了說明。 緩刑制度的設計旨在給予犯罪情節較輕的行為人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避免即時服刑對個人、家庭和社會造成過度的負面影響。法院可根據被告的情況附加條件,以確保其能夠改過向善,並避免再犯。 法院在裁定是否適用緩刑時,應考量被告的再犯風險及其是否能因刑罰的宣告而悔改。判例強調,法院應依據具體情況自由裁量,但這並不意味著法院可以隨意做出決定,而是必須基於合理的判斷和事實。 緩刑的適用與犯罪情節是否可原無關,而應著重於被告的再犯可能性及能否透過刑罰達到改過自新的效果。 被告在吸毒後駕駛車輛並對執行職務的警察施暴,行為具有高度危險性和對社會的挑戰性,難以達到緩刑的效果。法院雖然承認被告在審理過程中坦承犯行並與受害者達成和解,但這些因素僅能作為量刑考量,並不足以成為緩刑宣告的唯一依據。因此,法院認為被告具備再犯風險,不宜宣告緩刑。 緩刑適用的嚴格性: 緩刑的宣告需要嚴格依據法律條件進行,並非只因為被告承認犯罪或與被害人和解就可以適用緩刑。法院在作出緩刑決定時,必須充分考慮被告的再犯可能性及其改過自新的能力。 犯罪情節與緩刑的考量: 法院在判定是否宣告緩刑時,應注重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被告的犯罪背景、悔罪態度以及對社會的潛在威脅,以確保緩刑的適用符合公共利益及刑事政策的目的。...

刑法第一百七十四條裁判彙編-放火失火燒燬非現住建築物及交通工具罪000879

刑法第174條規定: 放火燒燬現非供人使用之他人所有住宅或現未有人所在之他人所有建築物、礦坑、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放火燒燬前項之自己所有物,致生公共危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失火燒燬第一項之物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九千元以下罰金; 失火燒燬前項之物,致生公共危險者,亦同。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說明: (一)刑法依行為人放火燒燬者為「現供人使用之住宅或現有人所在之建築物(下稱現有人之住宅或建築物)」,抑或「現非供人使用之他人所有住宅或現未有人所在之他人建築物(下稱現無人之住宅或建築物)」,分別成立該法第173條第1項、第174條第1項之罪,前者法定刑為「無期徒刑或7年以上有期徒刑」,後者則為「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前罪之法律效果遠重於後罪,乃因放火燒燬現有人之住宅或建築物,一旦火勢蔓延,勢必造成住在或往來其中之人產生死傷結果之高度可能性,故予以嚴懲。又行為人所燒燬者是否為現有人之住宅或建築物,自應考慮整個住宅或建築物之設計結構,如其放火處雖為現無人之住宅或建築物,惟並非單門獨棟之建築,而係與現有人之住宅或建築物在設計上具有整體性(例如公寓、大廈或連棟建築),在公共安全上具有不可分性,則因有一部著火而相互彼此波及之高度或然性,自應認係對整個建築物放火,而成立放火燒燬現有人之住宅或建築物既遂或未遂罪。(二)卷查前開炸雞店於被告引燃火勢起迄至撲滅時止,固因已過營業時間,而無人在內,可認屬未有人所在之他人建築物。惟被告引燃火勢之炸雞店僅承租臺中市南屯區○○街21號1、2樓,而3樓以上為其他住戶等情,有證人即該炸雞店經營者吳○○之證詞及臺中市政府消防局火災鑑定書所附之現場照片在卷可徵。又「○○○○大樓」為8層樓之建築,而該炸雞店為「○○○○大樓」集合式社區之1戶,且其左右二側除有被告承租作為美髮店使用之門牌號碼臺中市南屯區○○街23號建物外,尚有他人承租或所有之○○街19號、25號及27號之店面,且5間店面相連,其間並無防火巷作為區隔。另該5家店面上方均有建築物,部分建物並裝設窗簾或冷氣等情,亦有證人即「○○○○大樓」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余○○之證言,及原審勘驗筆錄暨所附之現場照片在卷可徵(見原審卷第175至179、191至199頁)。如果無訛,被告放火行為標的之炸雞店,似為「○○○○...

刑法第四十七條裁判彙編-累犯000488

刑法第47條規定: 受徒刑之執行完畢,或一部之執行而赦免後,五年以內故意再犯有期徒刑以上之罪者,為累犯,加重本刑至二分之一。 第九十八條第二項關於因強制工作而免其刑之執行者,於受強制工作處分之執行完畢或一部之執行而免除後,五年以內故意再犯有期徒刑以上之罪者,以累犯論。 說明: 《刑法》第47條針對累犯進行了規定,當一個行為人在受徒刑執行完畢或部分赦免後的五年內,再次故意犯下有期徒刑以上的罪行,即構成累犯,法院可將其刑罰加重至二分之一。這一條款旨在針對多次犯案者進行更為嚴厲的處罰,以達到預防犯罪和矯正犯罪者的目的。 累犯的成立與加重刑罰的規定: 累犯的成立,依《刑法》第47條的規定,行為人在前案執行完畢後的五年內再故意犯下有期徒刑以上的罪行,即構成累犯。當累犯成立時,法院得依據此條文將刑罰加重至二分之一。 根據司法院釋字第775號解釋,累犯的加重刑罰並未違憲,但法院在個案中應考量行為人對刑罰的反應力是否薄弱,並檢視其有無特別的惡性。如果累犯的加重處罰超過了行為人應負的罪責,可能違反罪刑相當原則,此時法院應酌情裁量是否加重。具體情況應考量前後案件的犯罪類型、犯罪行為是否類似、兩案間隔時間長短、行為人前案的執行方式(如是否為易科罰金或易服勞役等)等多項因素,並綜合行為人的年齡、性格、社會經歷、犯罪後的反省態度等。 個案判決中的實際運用: 法院認定行為人因之前犯下販賣猥褻物品的罪行,刑期執行完畢後僅一年多就再次參與詐騙和賭博犯罪,顯示其對刑罰反應力薄弱,且有特別惡性。因此,法院根據《刑法》第47條加重其刑罰,並認定該加重處罰符合罪刑相當原則,並未過度懲罰。 法院對累犯的成立及加重處罰進行了深入探討,並強調法院在累犯加重刑罰的裁量過程中,應結合事實審法院的自由裁量權,確保刑罰符合公平、比例及罪刑相當的原則,並在累犯情節特別嚴重時適當加重刑罰。 《刑法》第47條對累犯的規定旨在嚴懲多次犯案者,通過加重刑罰達到預防再犯和矯正犯罪者的效果。司法院釋字第775號解釋進一步指出,累犯的加重刑罰應在具體個案中進行審慎考量,避免因加重處罰而使行為人承受過度懲罰。法院在判斷是否加重刑罰時,應綜合考量行為人犯罪的動機、性格特徵及對社會的危害性,以確保累犯的處罰符合罪刑相當原則。 「刑罰之制定」,乃立法者針對特定犯罪所為基本之抽象非難評價,呈現為刑法分則所明文特定罪名之「法定本刑」。而「刑罰之加...

刑法第七十四條裁判彙編-緩刑要件000655

刑法第74條規定: 受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宣告,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認以暫不執行為適當者,得宣告二年以上五年以下之緩刑,其期間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 一、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二、前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五年以內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緩刑宣告,得斟酌情形,命犯罪行為人為下列各款事項: 一、向被害人道歉。 二、立悔過書。 三、向被害人支付相當數額之財產或非財產上之損害賠償。 四、向公庫支付一定之金額。 五、向指定之政府機關、政府機構、行政法人、社區或其他符合公益目的之機構或團體,提供四十小時以上二百四十小時以下之義務勞務。 六、完成戒癮治療、精神治療、心理輔導或其他適當之處遇措施。 七、保護被害人安全之必要命令。 八、預防再犯所為之必要命令。 前項情形,應附記於判決書內。 第二項第三款、第四款得為民事強制執行名義。 緩刑之效力不及於從刑、保安處分及沒收之宣告。 說明: 緩刑宣告,得斟酌情形,命犯罪行為人向「公庫」支付一定之「金額」,或向指定之政府機關、政府機構、行政法人、社區或其他符合「公益」目的之機構或「團體」,「提供」40小時以上240小時以下之「義務勞務」,刑法第74條第2項第4款、第5款分別定有明文。此所謂「公庫」,依公庫法第2條規定:中央政府之公庫稱國庫,以財政部為主管機關;直轄市之公庫稱直轄市庫,縣(市)之公庫稱縣(市)庫,鄉(鎮、市)之公庫稱鄉(鎮、市)庫,以各該直轄市政府、縣(市)政府、鄉(鎮、市)公所為主管機關。至所稱符合公益目的之團體(公益團體),依人民團體法第39條規定:「社會團體係以推展文化、學術、醫療、衛生、宗教、慈善、體育、聯誼、社會服務或其他以公益為目的,由個人或團體組成之團體。」即為公益社團(團體)。而刑法第74條第2項第4款所定命支付一定金額之對象係「公庫」,「公益團體」依同條第2項第5款規定為提供「義務勞動」之對象,法律對「公庫」、「公益團體」及緩刑負擔之適用對象均有明確規定,且實務上向無爭議,難認法律見解有原則上之重要性,並無依非常上訴程序予以闡釋或統一解釋之必要。原確定判決認定被告黃○○、黃□□、陳○○(下稱黃○○等3人)均共同犯行使偽造私文書共計148罪,各罪均量處有期徒刑2月,並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6月,以及諭知如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且宣告緩刑3年,...